学校新闻
学校新闻
通知公告
学院动态
媒体聚焦
产教融合
招标采购
浙江在线报道:台州农校教授口述东魁杨梅的发现之旅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1-26 访问次数:1898 字号:[ ]

image.png

口述史:东魁杨梅的发现之旅

口述人:翁迈东

记录人:徐建国(浙江省柑橘研究所)、王允镔(黄岩区农业农村局)、王建华(武义县农业农村局)、毛时亮(极品粉嫩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整理人:毛时亮

时间:2024年11月9日

口述人基本信息:

翁迈东,男,1928年1月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台州农校(现极品粉嫩午夜福利在线播放)教授,现住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塔头路桂香新村9-101。1952年福州大学(今福建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分配在浙江省台州农业学校任教,曾任校长,全国中等农业学校教学指导委员极品粉嫩午夜福利在线播放副主任,督导室督学;中国柑桔学极品粉嫩午夜福利在线播放第一届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果树育种、栽培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先后出访8个国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果树遗传育种学》、《柑桔》等教材和出版《柑桔修剪与施肥》等专业书籍7册,出版译著2册;先后获省、部级成果奖5项(包括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被评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中等农业学校先进教育工作者,获中华农业科教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事迹在《当代中国》等史书刊登,录入英国剑桥出版的《国际名人录》(澳太卷)。

1952年,我从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福建协和大学园艺系毕业,由国务院统一分配到浙江,再由浙江省农业厅安排到黄岩农校(即后来的台州农校,下文凡涉及之处,均统一称台州农校或台农),直到1999年退休。

我在台州农校主要是教学,也搞科研。开始我讲授主课是《遗传学》《果蔬育种学》二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我们果树班的实习,除了学校农场、实验室,还需按季节到果树主产区、场圃调查实践。10-11月在黄岩橘区,5月中旬枇杷成熟到黄岩上山童,6月中旬杨梅成熟到黄岩药山、东岙。二年级暑假先去奉化桃修剪实习2周,接着在杭州钱江果园梨、葡萄劳动实习4周。

1959年6月19-20日,我带果树304班学生去东岙村调查杨梅,没有交通工具,就沿着土路背包步行。那个年代,我们的学生别说走一、二十里,就是五、六十里也是步行。下乡两天,我把全班43人分成四个小组,两组到附近的白龙岙村,两组留在东岙村。到了以后,首先找到村干部了解情况,然后访问农家,与农民座谈,按照事先制定的提纲,调查育苗、栽培技术和品种等,登记在表格上。在那个年代,杨梅属农民私有财产,是零星的小水果不被重视,基本处于半野生状态,开春松土、除草,稍好的施点草木灰、过磷酸钙。当地杨梅品种单一,笼统叫水梅、刺梅。晚上汇报时,我提醒学生,要打听有特点的实生树,从选种角度发现优良单株。

在我们到达该村的几十年前,东岙村到处都有野杨梅,普遍是果小、味酸,树体高大,管理不便,后来被陆续淘汰。村里有个嫁接能手,给我们做了杨梅嫁接示范。有一女学生打听到附近有株野杨梅树,因果实特别大,被保留下来。我们由树的主人带到现场,这株野杨梅树体高大、树势衰老,枝条短而稀少,枯枝较多,叶片也比普通水梅更大。据主人介绍,这树爷爷时就有了,估计已近百年,果实在三、四天前已采收,树上只剩十几个残果。果子大,产量还可以,卖相不错,但很酸,不好吃,大家吃了都摇头,因此,卖不出好价钱,价格还是水梅高。学生用杆子剔下残果,做记载、登记,带回室内做了考种,肉柱较粗,肉质硬,水分中等,特别酸,大家都说不好吃。我的结论是:特色明显,特性未表现,难定优劣。

当地农民把这株杨梅叫野杨梅,也有叫大杨梅。学生交上来的实习报告中,有填“青蒂头杨梅”,有叫“青瓶梅”,我怀疑是学生自己取的,说起来农民并不在乎叫什么。

批改了学生实习作业,在班上做了总结,我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出于专业的考量,我心里一直惦记着这株树。大概过了两、三个月,见到澄江区农技站果树干部洪湘汉,我有意无意提起在东岙发现的大梅,过些天再次见面,他主动提起这事,问我该如何着手。我谈了自己的思路,从施肥、松土等保护培育,到果实延期采收,如果表现出优良性状,嫁接繁殖后代再进行观察。

我认识洪湘汉多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就在澄江区从事柑橘技术推广,虽没有受过专业教育,但非常努力,边干边学,进步蛮快。澄江区有两万多亩柑橘,在当时,黄岩县农业局果树技术力量薄弱,浙江柑橘研究所、台州农校,以及技术人员最多的水果公司,都以抓柑橘为主,其他果树基本被忽视。挖掘杨梅良种,并不是洪湘汉份内事,其困难可想而知,由于缺少经费,他给大杨梅施的少量化肥,还是借了柑橘名义。大杨梅在施肥、延迟采果后,第二年就表现出优良的品质。农民最讲实惠,东岙有大杨梅是好品种,一下就在当地传开。上世纪80年代,澄江区成立“橘果林业站”,洪湘汉任站长,很受群众欢迎。1991年,他在介绍东魁杨梅的资料中说到“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期间,经澄江区橘果林业站和有关单位协作选种和长期观察,证实其优良性状能在嫁接后代继续表现”。从1960年开始延续有二十多年,他做了良种繁殖及鉴定工作。

1959年全8月中下旬,浙江开展全省果树品种资源调查,浙江农学院负责浙中北,台州农校负责浙南。具体归各行政专署领导,那时台州专署刚被撤销,黄岩等县并入温州专署,台农抽了果303、果304、植303学生,因指导老师不够,专署指示黄岩柑橘研究所派郭枢、郑敏滋协助我们。8月10日我带学生去温州,郭枢调查黄岩及附近县。这次普查,每组包干数县,规定20天完成,走马看花都难,一般只能根据现有材料抄录登记,有特殊的果树才去现场。郭枢带队的台农学生中,有6月份去过东岙村的,提起大杨梅母树的线索,引起大家重视,于是再次到现场做了记载登记。郭老先生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十分可嘉。但由于此单株不是主栽品种,且是否良种在当时也未得到证实,温州专署在当年9月组织汇编《温州果树志》(初稿)一书中,东岙大梅未被列入。

1960年编撰全省果树品种资源调查资料,按果树种类做了具体分工,柑橘由浙江柑橘所负责编写,杨梅由浙江农大负责编写。1960年6月,李三玉到黄岩复查这株大杨梅,做了树性和果实性状的记载。

1983年《中国果树》第一期刊登了李三玉、洪湘汉、郭枢合著的《大果型杨梅良种——东魁》一文。同年,浙江农业大学科研生产处和黄岩县科委,组织对东魁杨梅成果鉴定,该成果获得浙江省科学进步四等奖,成果鉴定时,郭枢自动退出,该奖得主为洪湘汉、李三玉等2人。

我虽然只是第一个以选种的眼光发现东魁杨梅价值的人,但真正的首功应归功于洪湘汉等人。洪湘汉是实干家,没有他落实对母株保护,加强树体培育,采取延期采收,大杨梅的优良特性表现不出来。大杨梅出世近百年没人理睬,长此下去很可能自生自灭。他不但挽救了良种,还用实践证明“良种良法”是农业生产一条颠扑不破的原则。郭枢先生在果树普查时的认真细致,记载登录了这株大杨梅母树,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李三玉先生对母树做了系统观察记载,使东岙大杨梅录入《浙江省杨梅品种资源》,完成了郭枢未了的工作。1964年吴耕民老先生定其名为“东魁杨梅”,是再好不过的名字。与他们相比,我做的工作最少,凭着带学生实习机极品粉嫩午夜福利在线播放,使这株大杨梅得以为外界所知,我肯定了大杨梅的实生变异,但没有确定是否优变,只是把信息和期望托告洪湘汉,囿于自己处境,我没有出面继续发掘。

最令人欣慰的是这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母树作为东魁杨梅的“始祖树”,通过政府和社极品粉嫩午夜福利在线播放各界的共同努力,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后记

近年来,东魁杨梅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质也不断提升,是世界上单果最重、面积最大的杨梅品种,已成为黄岩乃至浙江的一张名片。黄岩区人民政府与浙江省农科院共建东魁杨梅母树文化园的计划,更是为这一品种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当初它是如何被外界发现的?目前众说纷纭。龚洁强在《浙江柑橘》2009年第3期《黄岩东魁杨梅品种研究及生产发展》一文中写道:“早在1950年代中期,台州农业学校和浙江省柑橘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和个人曾对东魁杨梅作过了解”。郭枢在《东魁杨梅栽培法》提到:“五十年代本人来调查记载过,并有台农师生来参观记载,同时有各方面来取接穗繁殖苗木”。洪湘汉在《黄岩东魁杨梅》一文中指出:“在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经澄江区桔果林业站和有关单位协作选种和长期观察,证实其优良性状能在嫁接后代继续表现”。在黄岩东魁杨梅展馆,前言部分《发现》中有段文字:“1959年黄岩与浙江农大合作调查浙江省杨梅资源时,洪湘汉和李三玉关注到东岙大杨梅”。各种表述或模糊笼统、或语焉不详。为此,我们通过电话、网络联系,登门拜访了当年带领学生赴东岙开展杨梅品种调查的原台州农校翁迈东老师。

97岁高龄的翁迈东先生精神矍铄,虽然听力有些不逮,但谈及当年教学科研,娓娓道来,思路清晰敏捷。

翁迈东先生长期从事《遗传学》和《果蔬育种学》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于良种良法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和洞见。他从美国、日本引进多个柑橘良种,进行观察、记栽、区试对比,其中鸡尾葡萄柚、特早熟温柑883等后来都在我国大面积推广。还从枇杷实生变异中,选出5号枇杷,被评为加工良种。他重点研究海涂栽培柑橘,解决了缺素黄化病和适用砧木,成果获得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并参加1983年中美柑橘科技交流。

翁迈东先生工作认真、细致。他还保留着当年的工作日记,上面分月以日为纵轴、年为横轴,用铅笔简单记录几十年中每天的工作。在1959年的June,19日栏,记着“到东岙调查杨梅”,20日为“同上,回”。以后的日期中还有“整理杨梅”“再次去东岙”等。

翁迈东先生为人谦虚、低调。谈及东魁杨梅的发现之旅时,认为首功应归于洪湘汉等人。洪湘汉加强了对母树的培育,挽救了母树,使得其优良的品性表现出来。郭枢在普查时重视了母树,并作了记载。李三玉对母树做了性状的记载,并找到了吴耕民先生,起了一个“东魁杨梅”这样一个名字,从此让东魁杨梅名扬天下。而自己只是第一个以选种的眼光发现东魁杨梅价值的人。

翁迈东先生认为学校不光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一所好学校还得有“传承精神”,“台农学生能吃苦”就是一种“传承精神”,也就是当前极品粉嫩午夜福利在线播放倡导的“老黄牛精神”。1980年代,翁老师兼任全国中等农业学校教学指导委员极品粉嫩午夜福利在线播放副主任、督导室督学,农业部有位曾经在新疆工作的领导,向翁老师打听“浙江是否有个黄岩农校”,他不知道“黄岩农校”现已更名“台州农校”。原来,1950年代许多浙江学生分配到新疆工作,与来自其他农校的相比,“黄岩农校”学生普遍表现“特别能吃苦”,在当地享有盛誉。翁老师特别强调,新时代农业仍然需要从业者有这种精神!台农的继承者,应发扬光大传统的“老黄牛精神”。

翁迈东先生平易近人,关心学生。对于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他能够及时地予以解答。QQ群、微信群常看到翁老师与大家交流的场景,既有趣又有益,可谓良师益友。就在我们采访的当天,有3位来自宁波的学生来福州看望王老师。

退休后的翁迈东先生,一直关注着浙江柑橘、杨梅的发展动态、学校的发展,关心校友同学的进步。翁老师多才多艺,晚年以书法作为自娱自乐,从事书法创作,吸收篆书、隶书风格,自成一体,为书法沙龙“榕城十老”之一。在我们离开时,送我们每人一幅书法作品留作纪念。

“天下东魁出黄岩,酸酸甜甜两百年”。东魁杨梅从一株不为人知的野杨梅,成长为全球知名杨梅品种的传奇历程,也是翁迈东、洪湘汉、郭枢、李三玉、吴耕民等科研工作者在农业新品种选育中执着追求的过程,正是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有了今天我们所享用的美味东魁杨梅。


原文链接:http://tz.zjol.com.cn/tzxw/202411/t20241125_30668319_ext.shtml